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李伟        2015-03-27        2351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及目前面临的形势……………………………1

二、“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战略规划…………………………5

三、“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7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举措…………………………………10

五、组织与实施…………………………………………………18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学科建设概况…………………………………21

二、“十二五”时期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24

三、“十二五”时期学科建设的目标…………………………25

四、“十二五”时期学科建设的举措与保障措施……………27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专业建设回顾…………………………………31

二、“十二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34

三、“十二五”专业建设基本原则………………………………35

四、“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35

五、“十二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39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43

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44

三、“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45

四、“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目标……………………45

五、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47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校园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53

第一章发展成就…………………………………………………53

第二章存在的问题 . …………………………………………55

第二部分总体战略……………………………………………56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56

第四章建设目标…………………………………………………58

第三部分建设发展任务………………………………………59

第五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59

第六章校园人文生态景观建设工程…………………………61

第七章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61

第四部分组织与实施…………………………………………61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精神,为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制定《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回顾及目前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1.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普通在校生规模由9733人增加到16610人,其中本科生所占比例由59%上升至92.8%。生源地由11个省(自治区)增加到22个。本科专业由24个增加到41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2.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学科群建设初具规模,特色、优势逐步显现,现有分析化学、植物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点,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等3个校级重点学科点;坚持以培育特色专业为突破点,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等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引进、培养、提升”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针,以学科、专业的调整、发展为导向,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学校现有教师813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0人,占教师总数的27.06%。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46人,占教师总数的67.16%。培养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

  4.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24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过省级立项,5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等8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生物科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教师教育训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我校学生在国家和河南省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了23.5%。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比赛成绩、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5.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43篇,其中核心期刊688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67篇,年均论文发表增长率为24.2%。主持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7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0项。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83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36项,年均科研经费增长率近40%,获批科研经费3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72部。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校企共建实验室2个,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

  6.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经过5年的发展,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511 亩,校舍建筑面积由“十一五”初期的21.98万平方米增至45.54万平方米。其中,学生公寓建筑面积11.8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3.8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30.4万平方米,新建教职工生活用房建筑面积9.85万平方米,新建体育活动场地2万多平方米,新建教职工公寓5.62万平方米,广大教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由2.44亿元增至4.32亿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1.04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3.03倍。图书馆纸质图书由53万册增至98.02万册,电子图书总量达23.3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由1700种增至2316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也不断扩充。

  7.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开展

  “十一五”期间,学校党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在新时期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以新时期党员党性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通过中层正职干部轮岗及建立健全中层干部选拔机制,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了“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形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用制度推进、按制度落实、靠制度保障的有效机制。通过开展以校规校纪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文明教育等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月活动以及专业技能竞赛、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促使大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品牌、创特色等活动,形成了“毕业生教育‘六个一’”、“学风渐进式培养”、“学生弱势群体四机制工作法”等特色管理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在校大学生要求进步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我校共建立、完善学生党支部35个,发展学生党员5303名。

  (二)目前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高等教育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强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支撑经济增长,引领社会进步,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步伐有待加快,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有待彰显,教育教学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升,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学校发展仍然面临着外延扩展与内涵发展的双重压力,建设需求与融资困难的矛盾以及招生、就业的激烈竞争等严峻挑战。

二、“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战略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铸校、文化活校”的基本理念,凸显“质量、特色、创新”发展主题,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构建“应用型、创新型、开放性、多样性、选择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战略规划

  以内涵发展为主题,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本科教育办学实力,建立健全与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面彰显 “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把我校建设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雄厚办学实力的现代化应用型地方本科高等学校。

  以“三个突出”为重点。一是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文理交融、双学位专业建设,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发展、灵活学习提供更大空间。二是突出学科、专业建设。    以现有优势学科、专业为切入点,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术梯队,加大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构建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平台,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优势,系统规划,分批投入,重点突破,打造品牌。三是突出办学特色培育。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文化建设和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扩大影响力。

  以“三个加强”为保障。加强党建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加强科学管理、依法治理,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激励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办学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增强办学实力,完善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公共服务体系,为学校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三、“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

  (一)办学层次和在校生规模

  重点发展本科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优化专科教育,争取开展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稳定控制在22000人左右,成人教育在籍学生达到5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0~60名。

  (二)专业和课程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到2015年,本科专业达到49个,建设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15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校级教学团队20个。

大力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到2015年,建成12~14门省级精品课程,70~80门校级精品课程,争取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三)学科建设

  强化现有学科优势,积极推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建设。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不断寻求新的学科亮点。到2015年,建设4~6个省级重点学科、9~12个校级重点学科以及2~4个具有自身特色优势学科群。

  (四)师资队伍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15年,生师比控制在18:1以内,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30%以上,其中教授达到100人左右,实现二级教授聘任的突破。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达到80%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达到150人,努力实现中青年教师硕(博)士化。

  (五)科学研究

  到2015年,建设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4个,校级创新型科技团队8~10个,培养和造就10~12名具有较深专业造诣的学术带头人,50­­~60名青年学术骨干。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2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4~5个。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占1/3以上,SCI、EI、CSSCI等高水平期刊收录论文占1/10。5年内,出版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5~10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明20项以上,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项左右,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50项以上,产学研孵化项目10~20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500万元以上。

  (六)教学基本设施建设

  到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5亿元以上,年新增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新建30个实验室,新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教学、办公的网络化、数字和智能化。图书馆纸质图书达到140万册以上,电子图书60万册,年订阅中外文报刊2000种以上,中外文数据库达到10个。

  新建教学行政用房7.3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2.74万平方米,教职工生活用房8.10万平方米,完成实践教学楼(美术实训室、物电实训室、化工实训室)、综合学术报告厅、综合体育馆、教师教育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校医院及教职工活动中心、东西区学生宿舍楼、教工生活区公寓楼二期工程的建设,完成总建筑面积18.15万平方米,绿化校园面积18万平方米。

  启动征地工作,完成272亩预留土地征地任务。完成揽月湖、杏坛广场等重点区域的景观建设和绿化美化。

  到“十二五”末,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达到31.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达到14.63万平方米,教职工生活建筑面积达23.57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达69.3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48.4万平方米,校园总占地面积达到1783亩。

  (七)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着手,建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宜于治学育人的和谐校园。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塑造大学精神,培育大学文化,提升学校品位,增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八)对外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探索与国内外高等学校深层次合作机制,与58所国内重点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新增46所国(境)外大学并与之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大派出访问教师和留学生的工作力度,力争实现互派留学生。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举措

  (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生本观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基本规律,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评价体系。根据学校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及办学特色,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建立科学、多样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探索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切实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优秀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支持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开展教改试验。

  积极推进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规划国家、省、学校三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从经费投入、师资保障、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大对特色专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发挥省、校两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争取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工学交替、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探索、规范创新学分认证制度。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确保实践性教学的时空和效果

  建立教学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确保总量、逐年增长的原则,逐步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总量,保证生均教学经费的逐年增长。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见习、实训、实习场所,进一步拓展、规范各类实习基地建设。

  4.加强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构建长效监控机制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健全、完善教学基本制度建设,更新管理方法。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切实加强教学院(系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其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建立、健全由决策指挥、管理调控、质量评估、状态监控与信息反馈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教、学、管“三位一体”与教学团队、督导组、学生教学信息员“三级联动”相互交叉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

  (二)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与引进并举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需求为依据,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注重引进人才的质量,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力争引进包括特聘教授和教学名师在内的知名学术带头人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支撑。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拓宽国际化视野。

  拓宽培养渠道,提高教师业务技能水平。重视岗前培训,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优秀教学与科研团队。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科研机构进修或进行合作研究。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师资交流合作,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专业研修或攻读学位。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证书及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参与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形成具有核心带动、层次明确、结构合理、合作创新的教师团队。

  2.引才与引智并重

  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发挥引进人才在教学第一线的作用,让学生直接感受高级专门人才带给他们的知识、信息、思想和方法。依托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研究方向和特长,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发挥其科研带动作用。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征询其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选配青年教师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和科研助手,发挥其导师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建立柔性引进机制。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定期、不定期到学校讲学、交流、研讨,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拓宽校内教师学术视野。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教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在合作中学习、引进先进科研团队的经验。

  (三)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狠抓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

  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基本工作思路,狠抓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以实现重点突破和彰显特色为目标,大力开展基础科学、应用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格局。

  2.加强学科建设,培育优势学科

  突出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支持校级以上重点学科做强做精,扶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培育新的特色学科生长点。发挥省级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彰显学校的特色。强化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建设,使之成为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3.搭建学术平台,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以校级以上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构建学术研究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强化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增强科学研究发展后劲。

  (四)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科学发展活力

  1.建立、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

  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决策作用和行政的指挥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校内管理激励机制、科学决策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依法治校能力。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校、院(系、部)两级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2.积极推进校内管理科学、规范、高效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岗位管理,完善量化考评,逐步建立、完善管理人员目标考核体系与专业技术人员量化考评体系,构建一种以编制和岗位目标任务为前提,以聘约或聘任合同为法律基础,以差异性薪酬为手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逐步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高能低、待遇能升能降”,优胜劣汰、灵活开放、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按照“重心下移、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坚持学校宏观管理,发挥院(系部)主体作用,构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化助学模式,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五)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建设大学精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引领和推动学校发展,推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以及学校品牌的造就。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精神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仪式、文化符号以及典范向师生传递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坚持不懈地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崇学术的风气。

  不断凝练大学精神,塑造事业发展的支柱和灵魂,积淀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展现周口师范学院自身的气质、品味与精神风貌,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使我校大学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全面发展动力的源泉。

  2.优化校园文化资源,彰显学校文化内涵

  科学规划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弘扬校训和大学精神,努力建设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精雕校园物质文化,夯实文化升华之基。完善制度文化,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拓展行为文化,实践和彰显学校精神,实现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学报、校报、广播、校园网等媒体的作用,鼓舞人心、推动工作,树立形象、扩大影响,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大学生课外活动,提升文化育人水平。

  3.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校园整体建设规划,协调功能布局,建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宜学宜居的现代化校园。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美化、景观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办学环境。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图书资料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4.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强化应用”的原则,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技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大办学经费筹措力度,开源节流、科学谋划,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务保障

  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高校发展项目,确保学校建设各项资金需要。做好各类借、贷款的还本付息工作,确保资金运转安全。牢固树立勤俭办学意识,建设节约型校园,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六)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1.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团结务实、作风民主、清正廉洁、工作高效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深入开展执行力教育,着力提升工作效能。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制度、教育、监督、问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和行风民主评议工作。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三进”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法制观念等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团学组织的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指导、自我调试。高度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弘扬职业精神和志业精神。关心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和学习,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职业幸福感。

  3.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建立健全基础服务预防机制、思想教育疏导机制、意见诉求反映机制、民情信息预警机制、潜在矛盾化解机制和矛盾冲突处理机制,确保校园长治久安,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五、组织与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本规划在学校党委、行政统一领导下实施,各职能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部署结合本单位工作,制订贯彻落实计划,完善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的执行。

  分工落实任务。学校党委、行政根据规划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扎实开展。学校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制订本部门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加强监督考核。学校以本规划为依据,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机制和定期公示制度,加强对各单位的工作考核。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规划、实施、检查和评估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营造良好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规划建设实践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进一步增进共识、统一思想,积极投身于践行《规划》的工作中去,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关心、重视、支持我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创造周口师范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为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学科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优势与特色更加明显,根据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依据《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结合学校“十一五”时期学科建设情况,特制定《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学科建设概况

  “十一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周口市及周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产业结构的特点,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学科建设在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

  目前,学校拥有植物学和分析化学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数学3个校级重点学科,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5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根据周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凝练出“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分子遗传育种”、“毛细管电泳与分子光谱研究”、“稀土纳米材料合成与性能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陈楚文化研究”等一批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汇聚了学科队伍,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成果。

  1.人才培养

  学校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强势打造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级重点学科所依托的教学部门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硕士研究生考取率等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累计资助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242项,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

  2.平台建设

  学校拥有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项目1项,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周口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个。

  学校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陈楚文化研究所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各教学部门结合自身学科发展方向分别成立相关研究所,研究平台的建设为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开展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学校拥有高级职称教师220人,其中教授5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46人,其中博士45人;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其中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植物学、分析化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已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学科团队。

  4.科学研究

  学校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都有较大提升。5年来,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43篇,其中核心期刊688篇,被SCI、EI、SSCI和ISTP等重要检索收录67篇;出版专著(教材)72部;主持承担市厅级以上科(教)研项目7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0项;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83项,其中省部级成果奖136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

  5.学术交流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地区联络网管理工作会议、河南省化学学会年会和河南省写作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180余人次,参与学术活动的教师累计达3500余人次,学生参与达35000余人次。学术交流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气氛,增强了学校在国内外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6.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优势学科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植物学学科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进行作物栽培和育种相关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科与宋河酒业合作开展清香型酒类的风味研究;分析化学学科与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华商药业等单位联合开展相关研究。这些学科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部分学科缺乏在国内有显著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团队较少。

  2.学科发展不平衡。生物学、化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具有一定的集群优势,其他学科则相对薄弱,学科间缺少交叉渗透,相互支撑力度也不够。

  3.学科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4.学科建设经费略显不足,实验室、图书文献和信息资源等研究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学校的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学校学科建设,不断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方向,优化学科团队,努力提升科学研究实力,使学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学科建设的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针,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学科建设。

  2.加大学科建设改革创新力度,以学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积极凝炼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平台,优化学术团队,健全评价体系,建立约束激励制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3.坚持“扶强兴新”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科学配置资源。在有重点、分层次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学科的建设,加强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培育,积极寻找新的学科亮点,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4.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积极参与国家、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努力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

三、“十二五”时期学科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在5年时间内,在学科平台建设、学科队伍、科研方向与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取得一批具有原创性和较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社会化、产业化,使学校成为周口乃至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库。

  (二)具体目标

  1.重点学科建设

  在努力提高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4个,校级重点学科达到9~12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群2~4个。

  2.队伍建设

  培育2~4个科技创新团队进入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之列。培养20~40名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使他们逐步达到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河南省优秀专家的标准。

  3.平台建设

  争取建成1~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或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2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4.科学研究

  力争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以上,省部级项目150项以上,科研经费达到1500万元以上。在保持SCI、SSCI等重要检索论文增长的同时,促使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和发明专利的质量和数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5.人才培养

  继续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到2015年底,争取资助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500余项。通过与其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积累培养与管理经验,为获得河南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奠定基础。到“十二五”末,力争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0~40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0~60名。

  6.学术交流

  到“十二五”末,力争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230余人次,承办学术会议12场次,参与学术活动的教师累计达5500人次,学生参与达45000人次。

  7.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依托学科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生产经营部门的联系,积极与其他高校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力争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十二五”时期学科建设的举措与保障措施

  (一)学科建设的举措

  1.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优化学科团队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以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和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为抓手,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

  2.整合学科资源,加快学科群建设。进一步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优先围绕植物学、应用化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配置学科资源;重点建设学科研究平台;鼓励支持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培育具有特色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不同学科之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3.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不断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新模式,促进学科发展。

  4.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开展一批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认真抓好国家、省部级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逐步实现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5.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学校各教研部门积极承办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与领导。加强学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组织落实与实施;充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咨询、评审、监督与指导作用,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科学、规范、有序。

  2.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实施项目化管理,建立绩效预算、滚动投入的经费预算与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分层次、分步骤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省级预算项目,加强经费预算审核论证和支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3.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规范过程管理。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强化学科带头人的权利与责任,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经费投入、考核评价与奖惩机制,规范过程管理。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为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结十一五期间专业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10112015年)》。

一、十一五专业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专业规模快速增加,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特色逐步凸显,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为学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 专业规模快速增加,专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有潜力的应用型专业。一是调整与优化了教师教育专业,增设了小学教育、日语、对外汉语、学前教育等专业;二是发展了非教师教育专业,增设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动画、社会体育及自动化等社会急需专业;三是增设了市场前景好、有潜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舞蹈编导、绘画等专业。

  本科专业由2005年的24个增至2010年的41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在学校专业构成中,教师教育专业18个,占43.90%;非教师教育专业23个,占56.10%。专业建设实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见下表)。

本科专业分布情况表

学科门类

专业数量

占总数比例(%)

经济学类

1

2.44

法学类

2

4.88

教育学类

5

12.20

文学类

14

34.15

历史学类

1

2.44

理学类

8

19.51

工学类

8

19.51

管理学类

2

4.88

  () 积极培育优势专业,专业特色逐步凸显

  遴选培育了6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等3个专业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

  () 课程建设长足发展

  建设了45门精品(优秀)课程,其中,排球运动教学与实践、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植物生理学、教学论、电子技术基础等8门课程已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成为省级优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自主学习平台已经建成,课程网络教学资源逐年丰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实行机考,大学英语课程实现了光电阅读器自动阅卷。

  () 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

  完成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级立项建设182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2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工作,2006年获批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于20109月在河南省部分本专科学校推广应用,反映良好。

  () 教学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校现有教师8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0人,占教师总数的27.06%;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46人,占教师总数的67.1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已经成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组建了生物科学主干课程、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基础物理、法学、高级英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设计等8个校级教学团队,其中生物科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已获批省级教学团队,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 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已建立教师教育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52个,非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基地33个,获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与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淮阳县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

  学校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发挥了在教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了23.5%;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比赛成绩、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20072010年,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中,共获得奖项334人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十一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专业建设经验,但是,与社会对专业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个别专业特色尚不明显,总体竞争力需进一步增强;二是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校内教学资源尚未实现充分共享;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偏高,新增专业师资队伍薄弱;四是实践教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阶段性发展特征,坚持育人为本;按照加强内涵、调整结构、凝练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专业结构,树立专业特色意识,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

三、十二五专业建设基本原则

  (一)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拓展专业发展空间,提高专业竞争力。

  (二)优化结构与提高质量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改造传统专业,适当增设新兴专业,创设特色专业,合理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育人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三)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巩固原有专业优势,加快新专业建设,重点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着眼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大力发展应用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交叉专业。

四、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重点发展本科教育,优化专科教育,构建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同时,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具体任务

  1.专业结构与规模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扶持力度,做强教师教育专业;适度增设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的专业;充分调研、结合实际,发展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2015年,本科专业达到49个,形成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特色与优势明显、内涵建设不断深化的专业体系。2011年增设戏剧影视文学、光电子技术科学、材料化学3个专业,2012年增设社会工作1个专业,2013年预增设财务管理1个专业,2014年预增设食品质量与安全1个专业,2015年预增设酒店管理和物联网工程2个专业。

  2.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

  到2015年,建成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1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打造1015个社会声誉好的优势专业,提升办学实力,拓展发展空间。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兴校的战略,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师资队伍数量增加和结构优化。以省校两级教学名师推荐评选为示范和导向,培养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完善专业带头人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2015年,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评选校级教学名师1520名,获批省级教学名师23名,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开展新一轮专业带头人遴选工作;组建校级教学团队20个以上,省级教学团队2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4.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  原则,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基本文件内容。

  加强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教材建设,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及时体现学科前沿及专业发展动态。

  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加大课程建设管理力度,对全校开设的课程实施合格评估制度,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评估验收制度;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切实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与质量。

  到2015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214门,校级精品课程708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突破。在教材建设中选用适合学校生源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优秀教材,鼓励教师自行编写能反映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十二五期间争取编著校级、省部级规划教材15部。

  5.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及各专业办学和发展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

  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理念、优化内容、探索方法,大力提倡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体现课程的研究性或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发挥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以推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建立完善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和效果反馈制度,切实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深入发展。到2015年,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12个,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6.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合作层次。完善第二课堂实施管理体制,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到2015年,建成与学校发展规模、办学层次和专业相匹配,教学与科研开发相结合,能基本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布局相对合理,功能与层次比较齐全的各类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实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零的突破。

五、十二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专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和改善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专业建设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教学院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监控和保障专业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的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合适、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同时,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提倡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承担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增加实践锻炼机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教师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奖励、培养、淘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学质量。

  (三)实施动态监控管理,为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构建校、(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完善各项教学动态监管制度。根据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及专业评估指标要求,制定学校内部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完善教学运行监控手段,强化考评激励,建立和完善新专业建设评估验收制度,对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难以保证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要限期整顿改进或暂停招生,直至撤销该专业。建立教学质量年度评价及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使专业建设和改革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专业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逐步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保证专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项经费的基本标准,特别是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新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全面纳入学校财政保障范围。专业建设经费使用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专项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快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保证学校发展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根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一)师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引进、培养、提升”相结合为主线,围绕学科专业的调整、发展,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强化教师能力提升,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日益合理。

  学校现有教师813人,其中教授56人、副教授164人,占教师总数的27.06%;博士研究生45人、硕士501人,占教师总数的67.16%。教师中有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省级师德标兵17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

  (二)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激励机制初见成效

  修订了《周口师范学院岗位津贴分配方案》,健全了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建立了重业绩、重贡献和向高层次人才、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认真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聘任与业绩考核相结合,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师德师风建设有序开展,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建立了评选表彰优秀教师的长效机制,树楷模,立标兵,出名师,以榜样带动全校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勇于奉献。“十一五”期间,学校评选表彰优秀教师、师德标兵285人次。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对师德先进个人优先推荐,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逐步提升

  为确保新进青年教师迅速站稳讲台,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出台了《周口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管理办法》。通过学校集中培训与教学部门日常培训,采用教学实践与观摩、导师点评与跟踪指导等方式,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力推动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高层次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总量不足,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尚显薄弱,国家级教学名师较少,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二)学校缺乏地域优势,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三)青年教师比例偏高,教学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促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有利于拔尖人才、骨干教师成长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知识结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亟须引导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学习实践,扩大“双师型”教师规模

三、“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师为本,德能并重”的理念,以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为导向,以“引进、培养、提升、扶持”为主线,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四、“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一)数量目标

  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前提下,积极扩大专任教师队伍,到2015年,生师比控制在18 :1以内,各专业教师数量能够保证本专业教学需要。

  (二)结构目标

  学位(学历)结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达到150人,努力实现中青年教师硕(博)士化。

  职称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0%以上,其中教授达到100人左右,实现二级教授聘任的突破。

  学缘结构:实现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多元化。

  主讲教师结构:95%以上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硕)士学位。

  双师型教师:具备双师型高校教师资格和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或任职经历的教师比例不低于20%。

  (三)骨干教师培养目标

  结合学科建设与重点专业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培养资助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0名,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40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4名;新选拔资助50名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省级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达到30名,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

  (四)团队建设目标

  建设好20个左右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校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达到23个;培养810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省创新型科技团队达到24支。

  (五)教师素质与学校保障目标

  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教师风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校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制度创新有所突破,发展投入得到保证,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五、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坚持“以师为本,德能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通过“引进、培养、提升、扶持”,实现“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引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

  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与教学的需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不同类型人才,采用不同的方式,分层次差异化引进。

  1.领军人才的引进。领军人才是指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省级以上拔尖创新人才、省级特聘教授等。学校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目标,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对领军人才制定特殊引进政策,做到“一人一议”。采取柔性引进的办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真正吸引高水平人才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2.优秀博士研究生的引进。一是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就业主管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二是按照学科专业布局和教学需要,制订高层次博士研究生引进计划;三是主动出击,到优秀博士研究生所在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以诚引人;四是积极邀请博士研究生到校考察,特事特办,成熟一个引进一个。五是引进待遇差异化,按照博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值,确定不同的引进待遇,提高引进的成功率。六是注重引进“985”、“211”高校毕业生和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毕业生,着力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

  3.“双师型”人才的引进。与企业行业之间深入开展人才合作,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积极从企业行业引进富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从事教学工作,调整和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

  (二)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健全教师培养体系

  按照“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思路,合理制订培养计划,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

  1.加强师德教育与评价考核。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培养的突出位置,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教师责任意识,继续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奖励、职务晋升的重要内容和依据。通过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用教师队伍中的榜样感召人、培养人,营造浓厚的师德建设氛围,提高师德建设水平。

  2.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基本技能等课程的培训和教师职业道德、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教育;实行导师制,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跟班听课,具体指导;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采取青年教师互听互评的方式,增强青年教师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训练。通过这些培训措施,使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能够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

  3.提高学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鼓励、督促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实现青年教师博(硕)士化。鼓励优秀教师到全国重点大学访学进修、出国学习、参加国际会议,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4.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拔资助。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选拔一批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与资助。实施“教学名师工程”、“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工程”,开展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与资助活动,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步伐。

  5.实施人才梯队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打造教学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实施梯队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梯队建设中的作用。

  (三)提升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通过强化教师的在岗培训进行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引导教师深入到企业与行业第一线进行提升。

  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措施,一是建立基地。建设相应数量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确保广大教师有实践实训的场所。二是完善制度。出台相关的政策,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想去实践、乐于创新,改变目前“双师型”师资缺少的现状。三是分类培养。依据“双师型”教师的标准,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与培养形式。

  (四)扶持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创造教师和谐有序的成长环境

  通过增加投入、完善制度,保障教师和谐有序的成长环境,加快师资队伍发展步伐。

  1.强化领导职能,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学校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与教学部门具体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措施。“十二五”期间,学校计划每年投入8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目标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着力完善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重视目标管理向重视过程管理转变,从重视年度考核向重视聘期考核转变,从单纯重视数量评价向重视质、量结合的评价转变。逐步完善以发展潜力为主的入职评价,以学术水平、贡献为主的晋升评价,以履职情况为主的绩效考核评价。全力推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的改革,对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突出者实行直接推荐与优先推荐。

  二是建立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制度。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建立绩效工资与岗位履职相挂钩的分配机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保障与激励相结合,实现收入分配向一线教师、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加大选拔任用优秀青年教师的力度,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3.以师为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建立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机制,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增强教师归宿感,使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发展。

 

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校园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照《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建设科技、文明、绿色、生态、人文和数字化现代化校园,特制定《周口师范学院“十二五”校园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第一章 发展成就

  一、校园建筑面积大幅度增加,满足人才培养硬件需求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511 亩,“十一五”以来以建设发展主校区为重点,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4.32亿元,总建筑面积达45.54万平方米,其中,学生公寓建筑面积11.8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3.8万平方米,教职工生活用房建筑面积9.85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30.4万平方米。形成了主校区校园杏坛广场、揽月湖等文化景观区,文理工科教学楼、逸夫艺术楼、物理实验楼等教学实验区,行政楼、图书馆等管理和信息服务区,体育场馆和东西苑学生公寓楼为主体的学生生活服务区和五个教职工生活区。现有学校建设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功能遥相呼应,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 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效率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络搭建了“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校园计算机网络结构,覆盖了办公区、教学区和教职工生活区,实现了核心万兆互联、千兆光纤到楼宇、百兆到桌面(部分千兆到桌面),校内光纤总长度达40千米。校园网络拥有中国教育网、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个出口,出口总带宽达到2.2G。校园网络信息点近4500个,用户近20000户。电子图书总量达23.3万册,电子期刊数据库4个,中外文电子期刊31534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也不断扩充,校园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实践教学场所不断增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建设了细胞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实验室、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等标准实验室83个和1个分析测试中心,建设面积达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04亿元。现有教育实习基地103个,专业实习基地70个,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0个,德育教育基地7个。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国培计划”培训基地,形成了校内外教育实践场所相互紧密联系、跨越时空的教育实践系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强力推动了精神文化和物态文化等层面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精神、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杏坛文化广场、园、揽月湖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景观美如诗画。现代化塑胶田径运动场、风雨操场等为师生提供了锻炼和健身的场所。形成了健康向上、环境优美、动静结合、宜于治学育人、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和谐校园。

  五、新建教师公寓5.62万平方米,342户教职工喜迁新居

  新建教职工公寓5.62万平方米,绿化生活园区7万平方米,342户教职工搬入新居,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营造了广大教职员工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活环境。

六、办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我校不断创新扩展财务融资渠道,财政年收入由2006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5亿元,增长率19.6%。学校固定资产由2006年的2.44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4.32亿元,增长率达77%,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校园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十一五”期间,投入到校园基本设施建设经费达到2.86亿元。

第二章 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生活用房条件需要进一步改进,服务设施有待逐步完善,公寓和教室取暖、降温设备需要配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需要加大。

  二、绿地面积较小,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关注不够,以人为本的校园绿化还需加强。为培养合格人才创造绿色环境,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的浓厚氛围,创造受欢迎的户外学习交流空间,是人性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校园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建设不够。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化大学管理制度建设等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精神、文化品位还需不断提升,现代化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按照学校规划发展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完成政府规划内周口师范学院预留用地的征用工作,保障周口师范学院北新区规划建设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完成北新区建设,对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战略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校园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办学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协调好校园分区的功能布局,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展现自然与文化景观,展示周口师范学院精神与育人形象,突出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把校园建设成为具有全方位的育人功能,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和高效、环保、便捷、舒适的现代化校园。

  力争使校园建设达到:1.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简洁、美观大方、具有现代感的校园文化气息。2.建筑群体空间秩序明晰与绿化环境紧密融合。3.创造具有交流沟通气氛的场所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物质载体。4.布局均衡,功能分区明确,联系便捷。5.创建有利于分期建设、具有弹性可生长模式的现代和谐校园,坚持集中财力,分期实施,重点突破、科学管理,使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加强教学和实践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建设要突出育人优先的发展理念,把加强教学与教学实践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建设秩序明晰的建筑群体,使教育、实践建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简洁、美观大方、具有现代感,并具有高等教育现代化跨越时空的资源利用功能。

  (二)体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校园建设要体现前瞻性,符合总体建筑群体规划、布局的要求,适应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要通过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先进的功能配置来体现时代特征。加快教学实践设施、校园文化设施、办公管理设施、公共服务和校园生活的网络化建设。要强调信息的流通和交换,密切各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体现高校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功能。

  (三)突出园林化与生态化

  校园建设规划要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体现环保和节能,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科学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要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多样化景观与空间设计,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别具特色的园林化与生态化校园模式。

  (四)彰显地域性与文化艺术性

  校园建设应考虑地域性特色和自然条件,无论是建筑、绿化、文化景观设计等都应与地域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校园要体现学校的学术传统、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突出校园的人文情怀、绿色情调和育人功能的融合性,使地域性与文化艺术性交相辉映。

第四章 建设目标

  一、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根据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办学基础设施, 2011—2015年重点建设实践教学楼(美术实训室、物电实训室、化工实训室)、综合学术报告厅、教师教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校医院及教职工活动中心、教工生活区公寓楼二期工程、东西区学生宿舍楼,建筑总面积18.15万平方米,并完成学校发展预留土地272亩征地工作,满足2.2万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培养需求。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

  (一)重点建设智能型、数字化校园。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实现校内“一卡通”和校内无纸化办公,集成现有各种应用系统,构建信息标准统一、数据高度共享、身份统一认证、信息统一展示、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体系。

  (二)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强校园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以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中心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文献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储存管理分布化的数字图书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三、校园人文景观建设

  (一)做好人文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景观空间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人文校园,营造浓郁的杏坛广场文化,修建历史名人雕塑、人文景观、观赏园林、道路交通标志、停车场和高质量的人行通道等,使校园景观在学校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生态化绿色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广场文化区、文理工教学实验区、揽月湖风景区和学生生活区等建筑群区的绿化,到2015年力求做到校园内主要功能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40%,解决各区域建设和改造中的环保问题,做到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减少能源污染,做到节能减排。

第三部分建设发展任务

第五章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建设时序根据学校发展状况以及自身建设条件安排。规划考虑到与已有校园建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以及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协调性,未来建设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以及校园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合理安排各类建筑的空间顺序和建设的时间顺序。2011—2015年完成建筑工程项目如下:

  一、实践教学楼(美术实训室、物电实训室、化工实训室4763.22平方米);

  二、综合学术报告厅(4783.39平方米);

  三、 教工生活区公寓楼二期工程(81079.01平方米);

  四、教师教育中心(33714.6平方米);

  五、综合体育馆(14884.40平方米);

  六、学生活动中心(8032平方米);

  七、校医院及教职工活动中心(6949.76平方米);

  八、东区学生宿舍楼(13199.03平方米);

  九、西区学生宿舍楼(14162.8平方米)。

  到2015年,完成总建筑面积18.1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7.3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2.74万平方米,教职工生活公寓8.10万平方米,室外管网和绿化可根据工程实际进度配套统一进行。

  在确保周口师范学院教学设施重点建设的同时,启动学校发展预留土地272亩征地工作,为各项建筑项目顺利开展提供用地保障。

  经过“十二五”建设,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达到31.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达到14.63万平方米,教职工生活公寓建筑面积达23.57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达69.3万平方米,校园总占地面积达到1783亩。

第六章 校园人文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一、建设以老子文化为主题结构的校园地域文化景观园,突出历史哲学思想文化。

  二、建设以校训文化为主题结构的校园文化景观园,突出周口师范学院办学文化理念。

  三、建设以科技为主题结构的校园文化景观园,展现世界科学巨人雕塑形象,突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大学文化。

  四、建设四个分别以桂花、合欢、红枫、玉兰为主体植物的绿化景观区,绿化校园面积18万平方米。

第七章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重点是丰富应用、信息拓展。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调研用户需求,利用共享数据建设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扩展的信息化服务,较为全面地解决全校管理信息化的各种问题。通过“十二五”校园网和“一卡通”系统建设,完善集合学校教学、人事、科研、财务、学生管理、图书信息等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为建设“智能校园”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 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规划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编制,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校长签发批准生效,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实施。学校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任务,维护本规划的权威性。

  二、加强统筹协调。学校将成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按照规划进行分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任务,并统筹各部门的合作,确保学校校园建设整体协调推进。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